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看东秦 >> 2021年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视域下的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学术论坛同期举行

日期:2021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3月16日   作者:记者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吴佳亮   编辑:齐芳   关注:[]

东北大学民族学研究院教授何晓芳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汇报会召开。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吴佳亮)3月7日,由东北大学民族学研究院教授何晓芳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汇报会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举行,评议组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近30人参加会议。本次论证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东北大学民族学研究院院长郝庆云致辞,并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评议组组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担任,评议组成员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家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凤云、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阿平、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建、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百川。课题组成员来自东北、北京、天津、河北、湖北、广东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首席专家何晓芳教授在开题报告中对立项发起、选题学术及社会应用价值、课题总体结构、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子项目负责人和团队优势、最终成果、研究内容及总体思路等做了详细汇报,同时还对重大项目批准立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汇报。项目相关研究工作尽管受到疫情等客观原因影响,但课题组主要骨干成员与首席专家有多年的学术合作和较好的前期基础,课题立项后按照最终成果要求进行调整,统一认识,各子课题已经提前完成本组的开题工作会,取得相应的阶段性成果,为本次开题报告会打下较好基础,积累了先期经验。

评议组专家一致认为,重大项目《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对推进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关系史研究均有重要学术价值,对拯救、保护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展国情教育,强化全民文保意识,促进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也有应用价值,尤其是有助于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域深化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项目重点放在民间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形成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采取现代化方法,开展数据库建设,实现资料整理研究的系统化、信息化、国际化,最终达到历史文化遗产永久保存、科学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标。评议组专家根据各自的研究专长和经验,针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可行性、资料收集整理的范围、方法等诸多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子课题组之间协调推进、选好典型区域,充分借鉴已有文献整理和研究成果及方法,避免重复劳动等具体建议和宝贵意见。

当日下午,结合开题报告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视域下的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学术论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满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相关清史和民族史研究专家学者以及东北大学民族学硕博研究生120余人参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何晓芳、子课题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围绕满族民间历史档案资料整理研究的学术价值及推进情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作论坛主旨发言。

项目首席专家何晓芳教授作报告。通讯员/供图

何晓芳以“满族家谱: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叙事”为题目作报告。她详细梳理了商周以来到秦汉、再到明清,伴随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中国家谱由宗法分封体制下以血缘记载为目的的狭隘视野转变成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谱系。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以“本纪”“世家”“列传”谱系方法,记载中原华夏与周边夷狄血脉同源、血肉相连的多民族中国。这个传统被历代中央王朝所继承,都以国家统一为己任,形成中国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完整记载中国世系,绘制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因图谱。清代满族也非常重视修家谱,有满族“家家有家谱”之说。尽管历经战乱浩劫,现在民间仍然保留较大数量。通过姓氏源流、祖居地、世系、婚姻、家规、家训记载,书写满族历史文化变迁、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叙事。满族家谱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霍存福以“公私典藏满族民间契约与中国人的民事法律生活”为题目作报告。他认为,契约文书集中体现一个时代中的社会法律生活问题,清代旗契反映的是旗人法律生活。作为法律史研究学者不仅从契约史、社会史角度关注这些问题,更注重从权利、义务视角对契约的分析,找好视角就可以从旗契研究切入而展现清代法律体制机制问题。尤其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视域来看待满族民间契约,可以使我们改变此前的习惯性思维,而从民族发展、中华一体的视角,对所涉及问题给以新的解读和理解。

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授孙守朋以“交往、交流与交融:满族民间家谱整理研究”为题目做报告。他以满族家谱研究为学术方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视域关注清代民族关系、研究满族家谱。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融合视域下清代汉军旗人国家认同研究》,探讨清代特殊民族群体汉军旗人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认同。他从满族民间家谱本体研究视角,诸如形制、结构、体例、版本等,研究内容包括字辈、堂号、人口、生育、迁徙、祭祀、家庙(祠堂)、族规(习惯法)等,找到满族家谱与中国传统家谱的共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培养生成共性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满族家谱以其特点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晓刚以“亟待抢救的中华民族珍贵历史遗产:满族民间碑刻抢救与整理概述”为题目做报告。碑刻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文献记事方式,现今有大量的历史遗存,满族碑刻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文字上看,有满文、汉文、满汉文合璧、满蒙汉合璧等多种文体形式;从内容上看,有关国家政治军事、边疆治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及宗教信仰等,满族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价值。目前,汇编整理方面已经有数量不少的满族碑刻相关著作出版,各省、市编辑的碑志也收录一定数量,但仍然有一定数量散落于民间。而且对满族碑刻的本体研究历来缺少,满文碑刻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他认为,满族碑刻收集整理方法应当拓宽视野,注意多元化,既要加强田野实物考察,使用传统的拍照、拓片方法,还要对从古籍文献中辑录满族碑刻给予充分重视。这些古籍文献中记载的碑刻实物大多已经损毁灭失,但保留下的内容、文字与形制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尤其满文碑刻,可以为研究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诠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提供珍贵资料。赵晓刚表示他们正全力做好这方面工作,目前已经有一定进展。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鲍明以“口述历史——又一种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满族家族口述史抢救的价值及意义”为题目作报告。他表示,口述史是一种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拯救民族民间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在收集档案、官书、私家著述、家谱与私家传记、碑文、野史稗史(民间传说)等资料基础上,向受访者访谈,最后形成口述史文本。在他看来,这是对满族民间历史文化的有效抢救方法。馆藏的清代历史档案资料以国家政治军事的大历史书写为中心,而民间收藏的历史档案资料则以家族、家庭的小历史为重点。口述史正是将家族、家庭的小历史置入国家政治军事的大历史来叙述,将国家政治军事的大历史映照家族、家庭的小历史。大历史叙述大人物,而小历史则叙述普通民众小人物,补充大历史文献之不足,鲜活而生动。通过口述史与文献结合研究,就可以“查找误差,还原真相”,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或者是更正文献记载。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雯教授以“人文社会科学数字化”为题目作报告。她借鉴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实施的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结合民族志研究,近几年来致力于满族民间历史档案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资料整理研究的系统化、信息化、国际化,最终达到历史文化遗产永久保存、科学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标,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创新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运用大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人工无法达到的科学与精准,正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目前赵雯教授已经组建一支专业团队,取得了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orig.cssn.cn/zx/xshshj/xsnew/202103/t20210316_5318650.shtml

 

上一条:【长城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获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

下一条:【河北教育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师生热切关注2021年全国“两会”

【关闭】

图书 | 招生 | 研究生 | 就业 | 教务 | 人事 | 安全

东北大学总校 | 东秦主页 | 新华网 | CCTV | 人民网 | 光明网 |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