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看东秦 >> 2025年 >> 正文

【秦皇岛日报】董劭伟:天开图画落尘寰

日期: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秦皇岛日报》2025年8月28日4版   编辑:金子骊   关注:[]

明朝有位叫闵珪的南方人曾因工作需要来过秦皇岛,那时候经过科举而入仕的文人都擅长在触景生情中创作,这位便写下与长城有关的不少诗词,其中以山海关命名的诗篇中有一句“天开图画落尘寰”,不承想数百年后在北戴河旅居数日的康有为也写了咏叹北戴河的诗词,且用独有的“康体”书写了“天开图画成乐土”,不知道后者是否读过前者的诗,不过,“天开图画”也并非明朝才有的成语,更早便已有之,这里不再下寻章般的考证功夫了,对于秦皇岛这片地域而言,用“天开图画”形容真的恰如其分。

从山川秀美而言,秦皇岛的燕山自有与众不同的神韵。作为大自然的产物,燕山有了长城的横亘山巅,世人可以不断融入人文情思,历史的故事与峰峰相连的美景构成了壮丽意象。如果要描绘秦皇岛的长城,随山势河流情形各异,有三道关的奇崛气势,有角山的巨龙盘体之壮美,还有董家口、板厂峪、义院口、青山口、桃林口,各美其美……太多了,令人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地展开讲述。

有了长城,层峦叠嶂的深山里多了一份令人亲切的冥想。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石碑沟这一段长城,长城两边是故乡,这边是石碑沟,那边是罗汉洞,都是自然村,是青龙与抚宁的交界之处,但这里并没有石碑,如果非要去寻一个石碑来解读对这个名字的由来,倒是在长城更高处曾发现长城的碑刻,记录了长城修建的历史,总之山里的村民既有的传说,也可能有实实在在的过往,传说的美丽更为持久和耐人寻味。

坦率地说,曾几何时,石碑沟这段长城很小众。2013年,我作为碣石暨徐福研究会一员,在进行长城主题调研时去那里考察过,那时候友人告诉我们这里最美的是站在高处俯瞰是弯曲有度的,如静似动的美感,加上两边村民开荒而来的梯田层层而上,“长城远岫分高下”,配上一点袅袅炊烟,生活一片静美的治愈感油然而生。当时感到兴奋的是爬了一段长城,那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更体现在对沧桑的致敬。多年后,这段长城不知不觉成了热闹一点的存在,春日间,暑期,秋季叶黄叶红时,冬日皑皑白雪覆盖时,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不少熟悉人的“朋友圈”都发过在那里拍的照片。从驻车处走上去,可以走得更高更远,甚至可以走到来时的大路边的山上,驻留、小坐、吹风、闭目遐想。

不少朋友询问周末去哪儿可以感受人文与自然,在诸多的推荐中,我总喜欢耐心地指引去石碑沟的路线,为了构成完整的乡村之旅,这里不妨充当一下推介官,再把路线介绍一下。市区不多言,先到抚宁大新寨,路过界岭口,在这里车停在村边宽敞平整的停车场,看看静静的洋河上游里的清水,再走进古村落看看古民居和新民居,燕山群山里古民居很多很多,但保留完好而集中的大概就是另一端的庄河村和这一处的两三条街,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城中村”,位于界岭口关城内。此关的重要性,前人徐达修长城是给其排名第一,正所谓“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现在较为出名的水上长城是九门口,但历史变迁,已找不到界岭口与洋河交汇的清晰历史图片,只有明清地方志里的界岭口关的示意图可看出,洋河的河面上修了一道木栅栏连接两边墙体,这与九门口长城直接横跨在河面上不同。更多的历史细节已不好查对,从村边沿山而上的城墙遗址,也能看出另一位明朝人刘景耀写的诗里“城头碣石郁崔嵬,倚槛春风塞外来”的意境。若要多说几句界岭口的历史,就不得不说秦皇岛的长城体系很完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当仁不让,更多的时候,界岭口等地充当了长城军事功能的前锋,当年为了抗日,英勇的武工队先在界岭口及附近进行了大量活动,揭开了滦东抗日的烽火,这里的长城和其他处的长城一样承载了壮丽山河的精神脊梁。

看过界岭口后便可直奔罗汉洞村,拜访石碑沟长城。当然从石碑沟村到长城路也修得令人无忧,只是为了兼顾界岭口所以选择了此路。从石碑沟这段长城下来后,可以选择在石碑沟村里吃个农家饭,还可以从山村一路车行到台营镇去品尝知名的大饼裹肉。

以上只是从石碑沟这段长城说起,说了很多似乎无关的话题,这也许就是长城的魅力,让人可以放飞思路,去感受一种轻松和释怀。从秦皇岛的旅游而言,谈到长城,毫无疑问就是文旅融合的天然构成,每一处长城都是文化的载体,每一次经过都能感受到文化和自然的亲密,让我们在每一次与长城的亲密接触中去致敬古人、致敬伟大的民族、致敬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文/董劭伟 图/本报通讯员刘双喜

下一条:【冀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到海港区美岭社区开展暑期实习活动

【关闭】

图书 | 招生 | 研究生 | 就业 | 教务 | 人事 | 安全

东北大学总校 | 东秦主页 | 新华网 | CCTV | 人民网 | 光明网 |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