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按下“快进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访问量超613亿次,5G网络覆盖99%的学校,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形成了“平台聚资源、技术赋动能、数据促均衡”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教育资源数字化配置的精准度仍有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全局,给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破题之策,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统筹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构建更高质量的教育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推进教育数字化要以《决定》为指引,打造引领力突出、普惠性显著、开放性鲜明的教育新生态:以数字技术为“思想引擎”强化立德树人,以技术赋能促进资源均衡,以数字化载体拓展国际传播,推动教育数字化向内涵式发展跃升。
发挥教育价值引领作用,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决定》着重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与主流教育体系的数字化转型目标高度契合,核心在于强化教育在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推动传统教育范式与数字教育生态从“叠加”走向“融合”,构建“课堂教学-在线平台-虚拟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平台,此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举措。传统教育长于系统性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感的熏陶,能够深度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价值认知;数字教育则擅长场景化模拟和个性化学习,可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守牢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又能拓展数字空间的育人场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元载体浸润学生心灵。另一方面,推动教育内容供给与数字化传播适配。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短视频、互动课件等数字形态,在智能终端增加主流价值内容的“曝光度”。针对青年学生特点,采用轻量化表达、沉浸式体验,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具亲和力,提升教育评价中价值观塑造的精准性。
释放数字技术效能,优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习需求个性化凸显的背景下,《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为以技术赋能打通教育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政策指引。一方面,发挥数字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枢纽作用,契合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神。依托5G、云计算等技术打破地域壁垒,将优质课程资源、学术讲座、文化活动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播的数字资产,构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全民学习场景。打造集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平台,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让偏远地区学生同等享有顶尖高校的教学资源,助力教育公平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跃升,为终身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技术精准对接教育需求,落实《决定》中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的相关部署。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模型,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定制化教育方案。教育部门与科技企业协同开发智能教学工具,如AI助教、虚拟现实实验系统等,辅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同时,针对老年群体、职业人群等不同需求,开发终身学习数字课程,让教育服务从学校教育延伸至全生命周期,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
拓展国际教育传播路径,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教育正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核心载体。《决定》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这为拓展国际教育传播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表达的教育话语体系,是落实《决定》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依托数字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形式,利用元宇宙教室、VR文化体验馆等载体,将中国哲学思想、科技成就、艺术经典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教育场景。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通过智能翻译、跨文化算法优化,让中国教育理念与学术成果更直接地进入国际学术网络,提升中国教育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打造“教育+”融合传播矩阵,响应《决定》中促进教育与其他领域协同发展的理念。鼓励高校与海外教育机构共建数字联合实验室、在线合作课程,以学术合作带动文化传播。支持自媒体、教育博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分享中国教育实践,展现当代中国的学习生态与青年风貌。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开发智能语言学习系统,让中文成为连接世界的“数字桥梁”,使中华文化通过教育渠道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文化链,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向纵深发展。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数字化教育生态建设既要坚守育人初心、夯实价值根基,也要以技术创新破解资源瓶颈,更要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决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唯有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系统思维统筹资源配置,以全球视野拓展传播边界,才能构建起导向明确、技术先进、覆盖全域的新型教育传播格局,让教育之光普照更多人群,进而为文明互鉴与人类进步贡献出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团结报】李子怡 衣伟萍 董劭伟:深化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史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条:【河北日报客户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车站村
【关闭】
图书 | 招生 | 研究生 | 就业 | 教务 | 人事 | 安全
东北大学总校 | 东秦主页 | 新华网 | CCTV | 人民网 | 光明网 | 中国广播网
冀ICP备05002793号-1
Copyright © 1987-2018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