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看东秦 >> 2024年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化“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

日期:2024年05月2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5月23日   作者:段丹洁   编辑:齐芳 叶浩楠   关注:[]

深化“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5月18日—19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暨黎虎先生史学思想研讨会在河北秦皇岛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讨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建构。会议由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主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学院承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校长王雷震出席并致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劭伟主持开幕式。

黎虎(1936.8—2022.7),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他开创和建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新学科,创造性地构建了关于中国古代“吏民”问题研究的新学术体系,并构建了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问题的全新学术体系。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黎虎文集》(12卷),收录黎虎先生经典著作《汉唐外交制度史》《汉代外交体制研究》《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中国古代“吏民”问题研究》《中古经济史论》《先秦秦汉史论》《魏晋南北朝史论》《隋唐五代史论》《夏商周史话•燕国故事•史学科普文荟》《近代学术文化•序跋书评》,并附《黎虎先生学术编年》,展现了黎虎先生60余年治史生涯及学术成就。

黎学的核心的是“皇权-吏民”学说,这一学说之所以能建立起来,源于黎先生坚定扎实的学术风格。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牛润珍表示,黎虎先生治学的一贯风格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紧密契合。黎先生熟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对民族史、先秦史的研究都紧扣社会史,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历史、分析社会性质等问题。黎先生所追求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形”,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神”与“魂”。黎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历史不是寻章摘句,而是在其论述下将有关材料把握殆尽,再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材料,获取材料背后的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表示,黎虎先生的史学研究,有两点令他印象深刻:一是黎虎先生比较敏感于诸多蛛丝马迹背后积聚起来的历史共性和源流脉络。二是黎虎先生由社会经济史和制度、政治史,再转至吏民问题研究,提出古史分期与社会性质的“三段论”新见,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黎先生的影响。楼劲谈到,从先秦、魏晋南北朝史拓展至秦汉史和隋唐五代史,黎虎先生的研究轨迹较之一般学者更加关注中国史上的长时段重大问题,突出地体现了学术与思想、理论与实际结合。黎先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正确对待学术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典范,他的研究不仅深具理论功底,而且逻辑清晰,学说之间多可相互发明、补充,这也是黎先生治学的一大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梁满仓从治学特点和师教师德两方面介绍了黎虎先生的史学成就。他表示,黎虎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三个特点:看得远、站得高、重创新。看得远,是指学术视野远,从远古一直到近现代,融会贯通、成果斐然。重视通史,深入到每个时代的具题,这是学术视野广阔。站得高,指站在世界历史制高点去观察中国古典外交,视野、站位很高。重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是在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价值的新东西。历史研究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创新。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从“第二个结合”看《黎虎文集》出版、黎虎先生与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建设、黎虎先生与中古经济史研究、黎虎先生与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的新探索、黎虎先生与中古民族关系的新探索、黎虎先生在汉唐外交制度史等领域研究中所体现的史学思想,以及黎虎先生的教学成就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23_5754285.shtml

上一条:【河北经济日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全国劳模进校园” 点燃学子匠心梦

下一条:【河北教育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560名师生圆满完成2024秦皇岛马拉松赛事志愿服务

【关闭】

图书 | 招生 | 研究生 | 就业 | 教务 | 人事 | 安全

东北大学总校 | 东秦主页 | 新华网 | CCTV | 人民网 | 光明网 |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