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看东秦 >> 2024年 >> 正文

【秦皇岛日报】村庄背后的民族学思考

日期:2024年04月08日    来源:《秦皇岛日报》2024年3月13日7版   作者:孟凡栋   编辑:齐芳 叶浩楠   关注:[]

最近读了龚志祥先生的《从村庄出发》(二),深受教益。书中也收录了很多专家学者以及读者的“读村庄、论村庄”文章,我想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个角度谈谈感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

作者龚志祥先生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的教授,我与他接触不多,在有限的几次聊天中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谦和而健谈,睿智而冷静。当我读完《从村庄出发》(二)这本书后,才知道龚教授原来是土家族人。通过他写下的一篇篇关于母亲、父亲、姐姐以及其他亲人的记述,能够窥见龚志祥教授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勤奋,与其说这部书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湖北恩施武陵山区一个普通土家族村庄村民的真实缩影,不如说是一部大学教授的成长奋斗史,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我不想从一个人的成长抑或成才这个角度来谈,因为书中除了有作者的“写村庄”外,还有很多专家学者的相关专业论述,想必读者多有体会,我就不必画蛇添足了。这部书带给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许多思考和认识,我想就这个话题谈三点个人浅薄的体会。

首先,能够从书中看到婚姻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者在《村庄变迁记》一文中讲述了村庄名字的由来以及村民的构成,谈到龚姓是在清朝时一位附近土家族向姓女子出嫁到龚家,成为作者的祖母,使其获得了土家族的身份。这段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华民族婚姻形态的演进,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按世代划分的血缘群婚,再到非血缘婚,氏族外婚制成为主流。在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能够找到婚姻是中华民族形成中作为基础性因素的更多证据,不论是汉族的形成过程,还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异族间的婚姻都是重要的一种方式。历史上的鲜卑、契丹、满族等民族均曾实施与汉族通婚的政策,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龚教授作为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专家当然熟知这一点,所以他在文中坦承:“我的土家族身份获得与此有关。”实在是用自身的经历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

第二,从书里记述的民俗与当今其他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对比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性。在阅读该书时,我欣喜地看到龚教授小时候在湖北恩施农村地区所听到的各种流传的传说故事,过家家、捉迷藏、丢手绢等游戏,以及过年的习俗,如杀年猪、忌口、年三十守夜、初一家家户户拜年等,甚至是对乌鸦的称呼,与相距几千公里的秦皇岛地区农村同时期的民俗基本一致,只是细节略有不同。如秦皇岛地区年三十之前不打糍粑,而是炸年糕,守夜是从吃完饺子后,不像恩施土家族是从下午两点开始,老百姓不围着火盆守夜,但年三十依然要长明灯,这或许都是基于年初一早早迎接灶王奶奶回来的神话传说吧。这种共同的民俗或可解释为中华民族不断迁徙流动而影响的结果,但其背后的共同信仰绝不是短期渗透形成,应该是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不断融合吸收从而促成了中华民族在民俗观念上的共同性,这是历史形成的,应该需要追溯到中华民族最早统一时期。龚教授在写“孩子们的村庄”“节日的村庄”等部分内容的时候尽管再现的是湖北地区的特征,其实也为读者学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实证对比资料。

第三,从书中多次提到的守望相助的场面,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优秀民族性。当作者考上大学,从邮递员担心邮件丢失不敢放在大队供销点,而是坚持要交到家里人手中,到村民凑份子、乡政府和大队贺喜,到上学期间的吃饭,再到毕业时帮忙找工作,以及回家乡遇到的好心路人等等,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村民守望相助的乡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特征,无论是在民族地区的土地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抑或是在工作的各个岗位上,那种冲破血缘的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从诞生的远古时期就渗透到血脉之中并得到世代传承。龚教授以自己艰难困苦的经历为读者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特性,既真切自然,又催人奋进。

上一条:【学习强国】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丨村庄背后的民族学思考——读龚志祥《从村庄出发》(二)

下一条:【河北教育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作品在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喜获佳绩

【关闭】

图书 | 招生 | 研究生 | 就业 | 教务 | 人事 | 安全

东北大学总校 | 东秦主页 | 新华网 | CCTV | 人民网 | 光明网 | 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