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首  页 >> 东秦要闻 >> 正文

【教育思想笔谈】赵勇:“目标导向、任务牵引、问题驱动”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日期:2025年01月10日    来源:东北大学新闻网   编辑:齐芳 丁鹏翔   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秦皇岛分校坚持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锚定“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任务,不断优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近年来,秦皇岛分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与总校“同质化培养、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紧盯推进落实,形成了“两系双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3个专业入围“双万计划”名单,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今年9月,分校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向一流本科教育迈进,对标‘双万计划’建设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新型教材建设”“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导向、任务牵引、问题驱动”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第三次代表大会

一、形成闭环、聚焦过程,在做与学的双向奔赴中求得真知

“目标导向、任务牵引、问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科创竞赛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主导、主动意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河北日报报道秦皇岛分校“两系双模”本科高水平教育教学体系

以目标为导向,指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学生成长目标相结合,尤其是将“学生学”和“教师教”两个方向最大限度项目化,以项目目标为导向,更好发挥引领作用。以任务为牵引,指将侧重于知识学习与迁移的教学型任务、侧重于行业主流技术运用的实践型任务、侧重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探索型任务分层次、分阶段布局,将三者与培养方案及课程建设有机衔接,产生牵引作用。以问题为驱动,指学生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融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过程之中,在完成任务、破解问题的同时,掌握专业课程知识要点,成为提升专业素养的内在驱动。

秦皇岛分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荣获金奖

二、学以致用、侧重实践,在知与行的互促互利中增长才干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以知识传授驱动实践应用的弊端。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理论教学、实训实验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学与所用不能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表现在各类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之间的学时和内容较为分散,各环节“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系统有效衔接。

近年来,分校在形成“两系双模”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也探索形成了集教育、训练、实践、保障、评价“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效果明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体系中彰显的项目目标导向、实践任务牵引、现实问题驱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借鉴。针对传统模式下“知”与“行”未能合一或不够合一的问题,将“目标导向、任务牵引、问题驱动”引入教学实践,将培养方案明确的目标、真实存在的具体任务、开展实践中亲身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在学生接受任务、发现问题,团队共同探索、思维碰撞,教师全程指导、解惑答疑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智能车竞赛模式,将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原理及拖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课程进行优化重组,以布置给学生制作试验车模型这一核心任务为牵引,按步骤、分模块地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融入试验车模型开发、试验车综合设计实验、团队之间竞赛检验的全过程,并对上述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考核,连接起试验车模型制作的全过程,进而推动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

智能车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活动中演示实物作品

除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之外,这种模式也将为学生日后的求学深造与职业发展增加更多路径选择。在已有“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下,众多学生得到了“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实际提升,部分学生在冲击相关学科竞赛奖项、获取“科创保研”资格方面切实受益。在这部分学生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中,也反映了他们在求学深造乃至后续的职业发展中,展现出了较高的科创水平。

三、渐进探索、同题共答,在师与生的同向发力中激发动能

推进“目标导向、任务牵引、问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地,需要学校、教师、学生间的高效协同,在“同题共答”中激发各方动能。首先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服务于实践育人。有针对性选择部分专业及相关课程先行先试,开展适应性尝试和渐进式改革,及时分析问题瓶颈、总结经验成效,为进一步推广到更多专业、更多课程积累前期经验。现有的“双创”体系也要不断完善与加强,对创新实训类课程、项目和相关的赛事备赛与组织不断加大支撑与扶持力度,以推进现有模式进一步成熟、现有成果进一步巩固,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完善优化的可行方案,奠定全员参与“双创”、全程服务“双创”的基础。试点专业与课程的教师,要主动融入这一新的模式,努力让教学目标更加具象、清晰,让答疑结果更加“举一反三”,主动研究与培养方案、学生所求、社会所需更加适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动与相关企业、机构开展对接,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具体的亲身体验,更能反映社会所需、更能结合生产实践切实收获。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创客实战训练营》精彩开讲



上一条:河北省复杂工业过程高级计划与调度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下一条:【聚焦党代会·学习贯彻】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宣讲团专家刘超为悉尼学院作专题宣讲

【关闭】

图书 | 招生 | 研究生 | 就业 | 教务 | 人事 | 安全

东北大学总校 | 东秦主页 | 新华网 | CCTV | 人民网 | 光明网 | 中国广播网